論文題目:流域水文實驗何處去:關鍵帶水文實驗體——紀念中國徑流實驗100周年和流域水文實驗70周年
作者姓名:廖愛民1,2,王越3,楊俊杰3,馬濤1,2,劉九夫1,2,王國慶1,2,林錦1,2,劉宏偉1,2,王文種3,蔡釗1,2,胡鵬程1,蔣文航1,王琰1
作者單位:1.水利部安徽滁州現代水文學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安徽 滁州 239080;2.水災害防御全國重點實驗室 江蘇 南京 210029;3.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動化研究所 江蘇 南京 210012
摘要:近60年,世界流域水文實驗處于以實驗流域(EB)為核心的發展階段;中國全國性的流域水文實驗,迄今也已70年。這期間,在變化環境下水循環發生了重組,水文學基礎理論面臨著挑戰,傳統EB概念隨之也需要調整和變革。經過多年野外實驗,建議用關鍵帶水文實驗體(CZ-HEB)來更新EB概念。CZ-HEB是以環境為客體、設定邊界的地質地塊為主體的開放系統,包含有處于相互關聯之中的物質、非物質類型的八項要素。CZ-HEB系統劃分為上、中、下三個層帶,各有物質和非物質的聯系通道,各有不同的水文耦合過程和水、固、氣的流率。作為研究系統整體的CZ-HEB,是充斥異質性、有一定程度自組織功能的復雜性耗散系統。為認識和研究這樣一個系統,可有從部分到整體或反向的上索、下索途徑,但都不可能實現直接由微觀到達宏觀系統的尺度跨越。實驗表明必須要設置介于其間的“中觀體”才能實現,稱之為水文實驗的中觀途徑,這是從還原論脫胎來的整體論。中觀體不僅是尺度上微觀體的組合,還維系著與其他中觀體以及整體的相互關系,還需要不同尺度和不同類型的中觀體以組成“中觀體鏈”,而且不僅需要天然的還特別需要有人工操控的中觀體。水文實驗的終極目的是希望對變化環境下的關鍵帶水文過程,尋求其基礎理論的更新和發展,這除了需要適應于關鍵帶的實驗系統設計,還需要觀測手段和水文模擬,這三者相輔相成,才可能圓水文學進步之夢。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水利水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