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長制”到“湖長制”,只是一個縮影,折射了我們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不斷進行的新探索。
黨的十九大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首次會議推出一項改革新舉措:“湖長制”。此前,“河長制”已經在全國推行。從“河長制”到“湖長制”,只是一個縮影,折射了我們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不斷進行的新探索。過去五年,我們能夠深刻感受到黨中央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的堅強決心、為之付出的艱苦努力以及取得的顯著成效。從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到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案的出臺,再到中央環保督察的威懾、“河長制”的創新設計,可以說,政府、社會、市場三方對于“綠水青山”的認同前所未有,許多地區、廣大群眾也將崇尚綠色作為新的生活時尚。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意味著新的歷史條件下,國家發展的理念、方式和實踐都將有新的氣象。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從“吃飽肚子”上升為追求安全舒適的環境,特別在生態環境的需求方面有了更迫切的愿望。進入新時代的生態環保工作是怎樣的?從十九大報告中,可以看出一些新的治理特征。
第一,在目標設計層面,更加以“公眾感受度”為出發點。
十九大報告對本世紀中葉建成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描述中,增加了“美麗”一詞,這意味著我們將要建設的現代化強國是全方位各領域的,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包含“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因此,區別于過去三十年的發展方式,提出了推進綠色發展。評判方式也不再是過去自上而下的、純數據化和指標式的評判,是要回歸自下而上的、公眾主觀感受的評判。即使有指標設計,也是類似“優良天數”、“森林覆蓋率”、“黑臭水體消減條數”等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指標,使得一項項數據背后的“人”浮現,即所謂的“感受度經營”,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直面的問題和涉入的深水區。基于此,十九大報告專門用詞“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將與居民生活相關的問題梳理清楚作為治理目標。其中值得探索的途徑便是,培育合適的社會組織,讓社會企業家這類專業的第三方來運營,促進社區治理參與,促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建設生態環保型社區、村鎮為抓手,形成報告中所提到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第二,在推進動力層面,與高新技術更加融合,催生出新經濟業態。
新時代的環保工作,其前進的動力主要來源于新技術、新業態。我們會在未來看見更多融合綠色化的高新技術和商業形態。例如人工智能的掃地機、空氣清新劑、清潔生產技術、大數據進行污染點位的實時監測、綠色化的供應鏈體系,還有由老百姓對生態環境個性化要求催生出的一系列生態產品、打包式的園區環境治理、生態環保型社區的構建、環境醫生、環境保姆等新業態等都將出現,經濟學反復提及的“需求”是“有效需求”,精準識別有效需求能夠帶來一系列商機,帶動中高層次的就業群體,摸索出從“綠水青山”通往“金山銀山”的途徑。
第三,在監管體制層面,資源、環保等責任部門的管理效能加快融合。
新時代的環保治理體系將會迎來一場深刻變革,自然因素的產權更加清晰。如“國家公園體制”、“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將打破部門分割、地域分割、權責分割,克服之前生態環保中多頭監管的“碎片化”問題。之前環保界中“水利不上岸,環保不下水”的治理困境有望徹底消除,通過橫向職能整合及縱向監管的增強,實現“山水林田湖草”的大生態環保觀,讓行政管理的系統性和生態系統的自然屬性契合,未來的森林、山嶺、田野、草原、河流、灘涂等自然資源資產都有了“產權”意識,將十九大報告中的“全民所有的自然資源資產”切分細化,落實至各部門;將分配監管這些資源的部門進行整合。這也類似于國外成熟的環境管理體制,將環保監管職能趨向綜合,例如希臘、瑞典等國就將自然資源、公園管理、植物多樣性等機構與環境保護機構合并,做大做強環保部門,且領導高配,綜合性更顯著。
第四,在治理區域層面,加強城鄉環境治理“公平性”。
經過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逐步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城市病和鄉村病,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交通擁擠、房價高企,加之城市空間布局的不科學,工居混雜現象明顯;而農村在發展鄉村經濟時為了快速增加收入,選擇一些高污染高耗能型企業落戶,裊裊炊煙、恬靜舒適的鄉村生活似乎只能從詩詞、散文中覓得。為此,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農業面源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并且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生態環境建設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中國的環境治理致力于實現均等化,實現公平受益。這也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內涵之一,城鄉基礎設施供給的不平衡,鄉村環境治理硬件不充分,是阻礙全面小康的一個短板。
第五,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層面,將從參與者、貢獻者轉變為引領者。
從巴黎氣候大會上中國居中斡旋的身影,到G20峰會作為主席國首倡“綠色金融”。隨著國際地位的提升,新時代的生態環保工作,已不僅僅滿足于國內需求,而要如十九大報告中所言“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這意味著有些環保標準不僅要針對國內,還要對接國際標準。因為由環境問題引發的食品問題、人群健康問題、產品環保標識、旅游生態等,都是參與國際競爭的一項重要軟實力。從參與者到引領者,角色轉變的背后,也會倒逼國內治理體系的改革。
從上述五個特征的表現,可以看到,新時代的生態環保表面上是追求看得見的“綠色”,但更深遠的在于追求政府執政方式、企業生產方式、居民生活方式的“綠色化”,這才是解決環保和發展兼得的長效之道。同時,在這一實踐過程中,我們將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能否借助環保實現發展轉型”這一難題作出回答,從而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一份具有中國智慧的解決方案。
(作者:劉瀚斌 單位: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水利水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