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第一页在线播放,国产做a爱片,色久伊人,久久久久久999,a久久久久,久操手机在线视频

您當前的位置:網站首頁 > 綜合資訊 > 國內資訊

生態文明建設應基于生態流域的綠色發展

時間:2018-01-25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國家越來越重視生態保護工作。中央2007年召開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到2012年“十八大”和2017年“十九大”,生態文明的戰略定位持續提升。在國家戰略布局下,各行各業各級政府都在全力投入環境治理及生態保護工作,積極探索綠色發展的創新模式,踐行國家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但目前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很多工作存在散碎化傾向,各自為戰,謀一域而沒有謀整體。筆者根據個人的工作體會,今后的生態文明建設應該是基于生態流域的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主要應考慮四個方面的問題。

  將流域作為綠色發展的統籌單元

  流域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產匯流水循環空間,也是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重要單元。很多行政區劃甚至按照流域邊界的分水嶺劃分。因此,一個流域不僅是一個大的生態空間,也是社會經濟活動場所。在這個空間內,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必須嚴格控制在流域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范圍內,否則就會出現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問題。我國海河、淮河、遼河乃至更大的黃河等流域出現的問題,都是因為流域內的社會經濟活動影響超過了流域本身的資源環境承載力。

  流域不僅是水循環和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單元,也是大氣和土的循環空間。很多城市空氣質量不好,就和所處的流域地貌位置及大氣的局部循環不暢有關。流域的不同地區大氣的承載能力也有很大差異。不僅水和大氣存在流域的尺度效應,土地也是以流域為單元的。平原區的泥沙土壤都是通過本流域上游水的侵蝕和搬運,最后沉積到平原形成了肥沃的耕地。因此,一個地方要實現綠色發展,要優先從流域視角出發,統籌考慮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水、土、氣及生物等諸多資源環境與生態要素,逐步建立起基于流域的綠色發展模式。跨流域的資源調配僅是輔助性措施,核心要基于本地的承載能力謀發展。目前全國推行的河長制、湖長制等就是流域層面的生態文明體制創新,具有深遠意義。

  重視生態海綿型流域建設,明確“三區三線”

  流域是我們的家園,也是綠水青山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體。這個生命體一定要有生命力,處于健康的狀態,而不是只有人類活動空間而自然空間全部被擠占和破壞的大開發區。“十九大”提出“人與自然共生”,與以往提的“共存”或“和諧”有內在和實質性差異,關鍵詞就是這個“生”字,體現了人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體,含義更加深刻。因此,在綠色發展過程中,首先要把一個流域分出人和自然相對獨立的空間,即目前正在開展的“三區三線”工作。把流域內的自然空間留足留夠,讓流域保持水、土、氣、生(生物)的良好狀況,建設海綿流域,同時,嚴格資源和環境紅線管控,給自然不僅留出空間,還要留出水土資源,不能吃光喝凈。開展生態海綿型流域建設,要從“流域統籌、分區負責”的角度畫好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張圖,即按照流域進行“三區三線”及資源環境管控謀劃,而具體的責任分解落實到每個省、市、縣、鄉、村。在流域內的生態空間劃定中,也要在保護主導功能的同時,兼顧自然和人類的相互依存關系。

  重視綠色發展的流域評估及補償激勵機制

  一個流域是否是生態海綿型流域,是否在生態文明建設方向上取得進步,需要一套系統科學量化的評估體系。這個體系不僅針對全流域,更要針對每個省、市、縣、鄉、村的生態文明建設責任落實情況進行監測、評估和考核。將綠色GDP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綜合評估體系,將生態資產損益作為核心衡量指標。為此,需要建立統一可對比的流域生態文明監測體系,需將目前全國各方面的生態環境監測進行整合和管理,實現信息的全面資源化及共享。在監測基礎上,確定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評估體系,既反映分區生態建設的工作成果,也反映生態保護的成就及效果,尤其要考慮不同地區的持續改進和進步程度,因為地域不同,特點各異,不能全部都橫向比較。

  監測評估不是目的,最終要落實到考核上,將分區評估結果納入自然資產審計、干部任用考核等工作。同時,不僅要有懲罰的“大棒”,也要有獎勵和激勵性的“蘿卜”,即對生態保護工作好的分區進行生態補償,讓其從生態保護中真正受益,從而形成良性的激勵機制。

  重視流域“一張圖”式的綜合管理體制改革

  河長制湖長制是目前水方面的生態文明頂層體制設計,影響深遠。同樣,對于流域尺度的生態文明及綠色發展來說,也要從體制上深化改革,打破體制瓶頸。例如,長江大保護就需要從全流域著手,按照分區功能及承載能力,明確不同省、市、縣的綠色發展目標。核心是打破過去的各自為政狀態,不能把責任推給別人,把利益留給自己。

  流域的綜合規劃應該作為綠色發展的“一張圖”,統籌流域的國土開發、水資源利用、環境整治、產業布局、城鎮發展、新農村建設等事務。過去的流域綜合規劃主要是水資源,實際上內涵需要大幅度地擴大和充實,將綠色發展、生態保護作為總綱,全面規劃產業布局和管控各項開發活動。

  總之,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的核心,是生態保護的基礎。水、土、氣、生等資源環境要素,都應該在流域的空間內進行謀劃和保護。修復流域生態,實現流域內“人和自然共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任務和偉大工程,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今后我國的流域治理思路、內涵、理念、任務、體制等都要繼續大膽地改革創新和豐富,適應新時代綠色發展的需要。到本世紀中葉,要把我國的各個大小流域保護和建設成綠水青山的家園;把河流修復成一條條自然健康的生態廊道、美觀秀麗的風景線、綠色發展的高地,使各流域內居住的人民享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福利,造福子孫后代。

  (王浩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長;唐克旺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水利水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