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屆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28日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舉辦,本屆研討會設置了北京分會場,臺北分會場,以及呼和浩特、海河水利委員會、松遼水利委員會、太湖流域管理局等分會場。
今年大陸多地因遭遇強降雨而發生洪澇災害,臺灣地區則遭受百年大旱。與會的海峽兩岸水利專家圍繞如何共同應對極端天氣、兩岸智慧水利構建、水利如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以及幸福河建設等進行研討。本屆研討會還聚焦新形勢下兩岸水利科技的熱點問題和關注焦點,設置3個議題,通過 4 個主題報告和 9 個分議題報告分享經驗并提出建議,充分展示了水利科技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實踐。
水利部臺辦相關負責人池欣陽表示,加強兩岸水利科技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有利于不斷提升兩岸水利科研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共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水問題。大陸高度重視水利工作,在保障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糧食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未來大陸將在“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下,以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推進智慧水利建設、建立健全節水制度政策、強化體制機制法治管理為實施路徑,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副院長彭靜表示,盡管受到疫情的持續影響,但兩岸水利專家在云端會面,依然能感受到兩岸共話水利科技的熱情和深厚友誼。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是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的固定交流機制之一,從1995年第一屆起就受到兩岸水利界的廣泛關注。參加過研討會的代表已近5000人次,交流論文2000余篇,組織工程技術參觀90余處。24年來,兩岸水利界同仁精誠協作,不斷創新,使水利科技交流不斷發展和深化。
臺灣大學教授張倉榮高度評價歷屆研討會為促進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和經驗分享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他表示,在氣候變化影響下,今年臺灣地區面臨春季大旱和6月之后的內澇,期待研討會能就新形勢下兩岸水利科研與管理進行交流分享,使水利科技在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本次研討會的主題報告討論了什么是幸福河湖、如何評價并實現幸福河湖等問題,在幸福觀、需求層次等理論基礎上討論了幸福河湖的內涵要義、河湖幸福指數及其指標體系和測算方法。報告以2019年為基準年,展示了大江大河的河湖幸福整體狀況,并對如何實現幸福河湖提出了建議,為幸福河湖建設評價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支撐。
針對“旱澇災害的應急管理和海綿城市建設”議題,與會專家分享了大陸長江流域及武漢市、臺灣地區的防洪抗旱和新北市海綿城市建設經驗,討論了極端氣候對未來水利工作的挑戰,分享了旱澇災害的應急管理和海綿城市建設經驗,提出要加強流域和城市洪澇災害防御及應急救災管理體系、跨域整合及韌性思維、通過開源、節流、調度、備援等策略,以韌性防災打造不怕水淹、與洪水共生的城鄉環境。兩岸專家一致表示,危機就是轉機,各項水問題也是發展機遇,為孕育下一代水利技術和水利工程師提供契機。
針對“氣候變遷下的智慧水利建設”議題,與會專家分享了智慧水利領域最新進展,總結了淮河流域在數字流域、智慧防洪決策體系及洪水三維演示等方面取得的創新成果,分享了臺灣地區以區域為單元運用智能科技提升供水服務水平的做法,以及基于大數據開展的強降雨實時淹水預報洪澇預警技術、人工智能在低影響開發暴雨管理與城市規劃中的應用等。專家們對立體感知體系、基礎設施體系、數據資源體系、應用支撐平臺、智慧應用系統、技術保障體系等智慧水利構建提出了建議。
“雙碳目標下水電綠色發展”議題聚焦兩岸水利節能減排成果。與會專家介紹了大陸地區的分布式風能太陽能供水技術,以及抽水蓄能電站在臺灣地區的應用現狀與前景。專家們建議利用豐富的風能、太陽能資源,通過關鍵設備研發、機組系統集成、供水模式研究以及決策系統開發,形成分布式風能太陽能供水技術,同時亦需建置儲能設施以穩定電力系統,規劃設置新設抽蓄水力電廠。
本屆研討會由中國水科院和臺灣大學主辦,美華水利協會協辦,內蒙古陰山北麓草原生態水文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和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等承辦。國臺辦交流局、水利部臺辦,流域機構、地方水利廳、臺灣地區水利主管部門,以及兩岸的科研單位、高校和企業、協會的專家學者等500余人通過線下和線上方式參加了會議。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水利水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