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水是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寧夏水資源總量短缺、用水結構不優、用水效率不高等問題交織疊加,已成為制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突出瓶頸。在此背景下,今年3月,由自治區發改委牽頭,水利、農業、自然資源等部門組成專班,中國水科院提供技術依托,開展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四水四定”研究》。5月,自治區水利廳、發改委根據專家咨詢意見,對研究成果進行了修改完善,并編制了《寧夏“十四五”用水權管控指標方案(送審稿)》(以下簡稱《方案》)。10月底,《方案》正式印發。
這是寧夏全新的用水“指導手冊”。我們的可用水“家底”如何?“十四五”期間,寧夏水資源利用格局將會有怎樣的變化?在以水定需中,寧夏的水資源到底能承載多少人、地和產業的用水需求?新的配水體系會給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調結構、轉方式、換動能帶來怎樣的影響?《方案》均給出了答案。
寧夏可用水“家底”41.5億立方米?
《方案》提出,未來全區水資源配置遵循“嚴守水資源總量控制紅線、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保障水資源剛性增長需求、促進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原則,優化調整用水結構,重點保障生活、生態和重點特色產業發展用水,從緊核算各業用水。并提出“到2025年全區耗水總量控制在41.5億立方米以內,取水總量控制在72.84億立方米以內”的“紅線”要求。
這個“紅線”背后,飽含著寧夏多少“無奈心酸”:寧夏的本地水資源總量11.63億立方米,其中礦化度大于2克每升的苦咸水占水資源總量的30%,人畜不能飲,土地不能用。扣除難以利用的汛期洪水、苦咸水和生態基流,可利用量僅1.5億立方米。好在寧夏還有國家分配的37億立方米黃河干流水和3億立方米支流水,所以,寧夏可耗用的水資源量為41.5億立方米。因此,黃河水是寧夏的命脈。
嚴格水資源總量控制,首先要控制取水總量在72.84億立方米以內,就是各類取水工程自河湖、水庫等水體以及從地下抽取的水量,今年以來,寧夏全面開展取水工程專項整治,加強取水許可管理,實施水資源超載預警管控,嚴格水量調度和計劃管理,保障取水總量可控。41.5億立方米水則是被經濟社會所耗用的水量,也就是我們要堅守的第二條“紅線”,沒有被利用的水量將隨排污管道、排水溝道等路徑回歸到大自然中。(記者:裴云云)
寧夏統籌兼顧優化配置用水結構?
按照不同水源和不同的用水結構,寧夏將水資源重新優化分配到各市縣,建立總量控制、指標到縣、空間均衡的配水體系。用足用好黃河水資源,優化利用當地地表水,嚴格地下水開采管控,加大再生水、礦井疏干水、雨洪水等非常規水綜合利用。生活、生產、生態三大空間的用水結構有明顯的調整。
《方案》謀一域又謀全局。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對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向往,結合鄉村振興、廁所革命戰略實施以及肉牛、奶牛、灘羊養殖和文旅產業推進,優先保障生活用水增長需求,生活取水總量將由現狀的5.32億立方米提高到6.61億立方米。
以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倒逼產業集約高效發展,促進產業內部水資源使用權流轉,生產取水總量控制在55.23億立方米以內。其中重點提升農業生產水效,取水量控制在49.47億立方米;保障工業高質量發展,取水量5.76億立方米。
為維護灌區生態系統健康,保障河湖基本生態需水、滿足生態林蒸騰消耗、維持適宜冬灌生態效應,此次配給生態取水量為9.50億立方米。為留足生態水量,寧夏將建立主要河湖生態水量保障體系,加強生態水量調度,留足重點天然湖泊合理生態補水和主要支流生態流量,確保湖泊不萎縮、重要河道不斷流,清水河泉眼山斷面、苦水河郭家橋斷面生態流量保證程度達到100%。維持北部引黃灌區人工生態綠洲健康穩定,確保正常年份引黃水量不低于50億立方米,平均地下水位控制在2.5米左右,保障生態綠洲不退化、生態林規模不減少。嚴格控制人工造景擴大水面,嚴禁景觀水面消耗黃河水。加強地下水保護,提升“三山”水源涵養能力,依法關停賀蘭山、羅山、六盤山區域周邊農業灌溉機井,依法限期封停城市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自備井。
調整后,全區生活、生態、工業、農業用水結構由現狀7.6:10.9:6.0:75.5調整為9.3:13.3:8.1:69.3。(記者:裴云云)
“四水四定”破解用水供需矛盾?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黃河水資源量就這么多,搞生態建設要用水,發展經濟、吃飯過日子也離不開水,不能把水當作無限供給的資源。
針對寧夏用水供需的矛盾,《方案》中提出了“四水四定”的具體指標,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建立與水資源承載力相協調的發展布局。
堅持以水定人定城。充分考慮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人口分布與水資源利用空間均衡性和發展協調性,北部地區充分利用銀川都市圈供水工程,中衛、中寧城鄉供水工程等水資源配置網絡供水優勢,滿足人口向沿黃城市群集聚需求;中南部地區依托清水河流域城鄉供水工程、固原市城鄉飲水工程等穩定水源,保障城鎮化生活用水剛性增長。全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以上。
堅持以水定產。嚴格限制高耗水產業發展,把以水定產貫穿于工業產業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根據水資源條件,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加快發展新型材料、綠色食品、電子信息、清潔能源等重點產業,加大工業節水力度,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降低單位產品新鮮水消耗量,以節約用水擴大發展空間,構建與水資源承載力相適應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
堅持以水定地。以農業用水控制性指標為剛性約束,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可消耗水資源量測算農業灌溉規模,優先保障糧食生產用水,全區灌溉規模控制在1200萬畝以內。其中水稻種植面積逐步調整到20萬畝,在特色產業方面,保障自治區枸杞產業、葡萄酒產業、奶產業、肉牛及灘羊產業等用水。適度增加生態林面積,提升生態碳匯增量。(記者:裴云云)
銀川一水多用節水增效
“好水養好魚!今年水質不錯,魚的品質好,能賣個好價錢。”11月8日,寧夏漁稻源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常樹軍在電話里樂呵呵地說。今年以來,銀川市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深入實施農業節水領跑、工業節水增效、城鎮節水普及、節水減排開源、科技創新引領五大節水行動,統籌地上地下、岸上水中、城市鄉村,堅持“五水同治”,一水多用,節水增效。
常樹軍告訴記者,他將320畝的魚塘與1400畝的稻田聯通,將周邊8000多畝魚塘的養殖廢水和4萬多畝農田的退水引入自家稻田,讓水稻充分吸收退水中的富營養化物質,然后再將這些得到凈化的水引入魚塘,實現循環養殖。“通過采取循環養殖技術,每年至少能節省七八萬元的水費。”
銀川市西夏區蘆花小鎮的稻漁空間,實現了“一水多產”??記者 陳瑤 攝
今年,銀川市通過加強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引導,優化養殖品種結構,主推稻蟹種養模式,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實現“一水多用”“一地多收”,開展河湖漁業增殖放流,發揮河、湖魚類的生態屬性,修復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水生生物資源。截至目前,銀川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4.5萬畝,稻漁綜合種養企業及合作社達到59家,工廠化及設施溫棚約40萬平方米。
石嘴山市平羅縣通伏鄉采用魚塘與稻田聯通的循環養殖技術,實現高效產出?記者 陳瑤 攝
從嚴管控好水資源是實現“水效益最大化”的基礎保證。銀川市率先在全區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范圍,實施水源地保護,拆除關停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190余處設施,23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增強飲用水水源地風險防控與安全保障;對黃河銀川段兩岸濕地保護區域劃定了500米區間的紅線,對典農河及其連通湖泊濕地保護區域劃定了100米區間紅線,對鳴翠湖等31處湖泊濕地根據面積的大小,劃定了50米至100米不等的區間紅線,規定除公益項目外,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保護范圍內進行開發建設和經營活動。銀川市持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實現治水與治綠、治林、治田有機結合、整體推進,加強生態涵養,保持生態多樣化,確保生態循環高效平衡。
銀川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工業上堅持量水生產、節水增效。按照銀川市重點產業布局,保障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服務業等用水需求,推動能源化工、食品加工、農業生產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嚴禁高耗水工業項目建設,推進工業企業向園區集聚,實現工業用水集約化利用,新建項目未經水資源論證不得審批。?(記者:趙磊)
自流灌區壓減水稻面積對生態是否有影響?
“自治區統籌2%的水量指標,會用在什么地方?”11月9日,自治區水利廳水資源管理處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的水量指標,即取水量1.5億立方米、耗水量0.85億立方米,主要用于自治區新上特定重大項目新增用水,包括跨省域交易補充耕地項目灌溉用水。“若重大項目尚未落地或配置后指標仍有余量的,可用于飼草種植和中北部農業用水,支撐自治區特色畜禽養殖業發展。”
從《方案》中看,調整后的用水結構中,農業用水縮減,與此相對應的是,耗水“大戶”水稻的面積也將逐步壓減至20萬畝左右。那么水稻和新增的灌溉面積如何布局?自流灌區壓減水稻面積后,生態健康會不會受到影響?
該負責人說,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水稻種植重點分布于中、重度鹽堿地,主要布局在沙坡頭區、中寧縣、青銅峽市、利通區、靈武市、興慶區、永寧縣、賀蘭縣、平羅縣。新增灌溉面積主要包括葡萄、枸杞產業和固原地區揚黃工程替代、恢復原庫井灌區面積,其中葡萄、枸杞產業新增面積重點分布于北部青銅峽市、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及中部紅寺堡區、同心縣。
灌溉渠成為寧夏調整農業用水的“閥門”
生態用水量包括廣義的生態用水及狹義的生態用水。根據中國水科院《寧夏灌溉綠洲水生態平衡與節水工程實施布局》(2020年)研究,近10年灌溉綠洲引黃水量中年均直接和間接擔負生態功能水量達到27.3億立方米,這其中既包括了湖泊生態補水、生態林灌溉,也包括了植被通過吸收地下水最終蒸騰散發所耗用的水量。雖然壓減了灌區水稻面積,但自流灌區引黃水量仍能維持在50億立方米以上,灌溉綠洲植被健康的地下水埋深控制在2.5米至3.0米內,理論上水稻灌區生態不會受到影響,但地下水補排關系復雜,一些專家學者持不同意見,自治區將進一步加大相關研究,逐步壓減水稻,并強化地下水監測,保障地下水生態健康。
??
“紅線”已經劃定,達到節水顯效的目標,還需要“帶電”的管控措施,因此,《方案》中同步建立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體系,從提高農業用水水平、提升工業用水效率、推進城鎮節水普及三個方面提出相關重點措施和節約集約利用目標。“十四五”期間各行業、各區域管控指標將按年度采用內插法,實行遞進調整;2020年全區總量指標為73.27億立方米,到2025年全區控制在72.84億立方米,各市、縣(區)水量指標有增有減,在調整過程中,各縣區每年度按差值比例逐步調整,到2025年實現總量控制指標值。各年度實際調度及計劃用水量,依據當年黃河來水和國家分配年度水量情況,實行“豐增枯減”。
??
自治區有關部門及各市、縣(區)將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手段,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在規劃編制、政策制定、產業布局中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加強水資源論證與取水許可審批,強化計劃用水與定額管理,健全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嚴格水資源超載地區管控,強化水資源有償使用,構建完善水權水市場,管好用足有限的水資源。(記者:裴云云)
??
11月寧夏引黃灌區進入冬灌期,漢延渠永寧段水流平穩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水利水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