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導演了一場幾近全覆蓋“十三五”時期的治水大戲。“水十條”不僅提出了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還提出到2030年力爭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總體目標。
近日,來自環保部的公開消息稱,截至目前,在我國22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共排查確認黑臭水體逾2000個,其中,近35%已完成整治,28.4%正在整治,22.8%正在開展項目前期,其他正在研究制定整治方案。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化水污染防治仍被列為重點任務。在3月23日舉行的中國水業戰略論壇上,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表示,2017年將是水污染治理產業大年,且投資峰值平臺期將延續一段時間。
重拳出擊
3月20日,環境保護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環保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表示,“水十條”的年度目標總體上完成,全國近岸海域總體水質基本保持穩定。
環保部的數據統計,2016年,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中,I~III類水質斷面占67.8%(目標為66.5%),同比增加1.8個百分點,劣V類水質斷面占8.6%(目標為9.2%),同比減少1.1個百分點。開展監測的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中,93.4%地表水型水源水質達標,84.6%地下水型水源水質達標。
為推動“水十條”的實施,環保部可謂重拳出擊。吳舜澤表示,環保部與各省區市簽訂責任書,明確了1940個地表水斷面、884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1173個地下水考核點位的分年度目標。通過這種方式讓地方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這一要求量化、可操作化。
另外,在“水十條”實施過程中,環保部還研究提出了一個上下結合的控制單元體系,在控制單元內部能以環境質量為核心實現輸入響應、水陸統籌,《“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將其清單化為“十三五”期間343個水質需改善控制單元。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確定了不同類型、不同目標的落地化要求,以優先控制單元為重點,系統治理“差水”、全面保護“好水”,據此來推進流域水污染防治網格化、精細化管理。
“水十條”還強化協調、聯防聯控。其中包括建立全國水污染防治工作協作機制;推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建立水污染防治聯動協作機制;編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印發兩年行動計劃等。
吳舜澤表示,為加強過程管理,環保部建立了季度形勢分析平臺,定期調度各地和相關部門關于“水十條”的實施進展情況;每月分析水環境形勢;按季度對“水十條”各省(區、市)進展情況進行通報。
張波表示,環保部下一步將組織制定重點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逐步實現污染物排放管理與環境質量目標有序銜接。今年年底前,核發造紙、印染等行業排污許可證,建成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
此外,還將繼續強化督導考核,落實重點任務和地方主體責任,督促工業集聚區2017年年底前完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自動在線監控裝置安裝等任務。配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強化黑臭水體整治,督導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困難重重
“盡管完成‘水十條’的年度目標,但是全國完成情況不平衡。有些地方水環境質量不僅沒有改善反而還在惡化。”張波坦言。
不容忽視的是,如今水環境隱患依然較多。大江大河沿岸化工企業及工業集聚區與飲用水水源犬牙交錯,安全隱患不容忽視。部分河道、灘涂底泥污染嚴重,可能通過食物鏈威脅人體健康。水環境質量狀況不容樂觀、水生態破壞比較普遍、水環境隱患依然較多仍是掣肘我國水生態安全的三大壁壘。
據悉,去年25個國控斷面未達到年度I—III類水質目標要求,新增22個劣V類斷面。水質改善不平衡,少數地方水環境質量出現反彈,水環境質量狀況不容樂觀。
黑臭水體也是需要重點強化的地方。“有一些地方的責任并沒有完全落實,在部門之間存在相互推諉的現象;黑臭水體的排查不到位,一些地方上報進入平臺的黑臭水體明顯偏少,與實際和當初的預計有差距;各地工作不平衡,特別是跟拆遷、城市規劃聯動的方面,有些地方推進難度較大,完成2017年‘水十條’的第一個階段任務難度不小。”吳舜澤指出。
住建部黑臭水體治理專家則表示,水環境治理最根本的是“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網”,未來建設的難點在城市管網方面。有分析師則預測,“十三五”期間,城市內河黑臭水體治理中僅截污管網需求逾1700億元。
不僅如此,吳舜澤還在調研中了解到,一些污水處理廠還存在提標改造、超負荷運行中造成河道污染的問題,污水處理設施運營利潤偏高與監管需要加強,污泥安全處置與管理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另外,還有農村適宜污水處理工藝和長效運行機制迫切需要建立;一些地方公布飲用水源地、自來水廠水質、水龍頭水質問題不完全到位;一些地方對紅黃牌理解與執行不到位等諸多問題。
3.0時代到來
不過,在“水十條”政策的刺激下,環保細分行業和領域獲得難得的發展機遇。吳舜澤表示,“水十條”對水污染防治設備制造業和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制造業兩大領域的帶動作用最強,其中,對水污染防治專業設備制造業影響最大,直接貢獻為0.42萬億元,間接貢獻0.11萬億元。
在實際中,由“水十條”引發的間接治理市場規模和需求可能更大,對產業發展影響更廣。數據顯示,2015年,水環境產業營業收入約2950億元,同比增長約18%。其中,水污染治理產品生產營業收入約占行業總營業收入的30%;水污染治理服務業營業收入約占70%。
“從2012年開始,環保服務業的發展已經出現了新氣象,領域不斷延伸,業態模式快速創新。環境服務業的內涵也從傳統的技術研發、工程設計、設施運營等向環境綜合服務延伸,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環境服務、環境監測社會化、環境金融等新型業態和模式呈快速發展態勢。”吳舜澤說。
隨著水十條的發布實施,若干的細化規劃也開始下發,“十三五”期間相應的安排也陸續出臺。“一個政策下去,通常就會有一個投資高峰期出現。”吳舜澤說,“此前,我們判斷在2017年左右會出現一個大的投資高峰,然后逐步往下走。但隨著近年來政府的換屆效應、經濟的穩定向好、其他環保政策的密集發布,時滯特性表現會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判斷,2017年是水污染治理產業的大年,隨后,產業還會出現一個峰值的平臺期。”
而在E20研究院院長傅濤看來,環保產業重構可能會在未來兩三年之內變得更加激烈,而變革時代最偉大的環保公司正在“誕生”。
“水務改革十五年前剛起步時,供水服務屬于市政公共服務的領跑者范疇,然而到現在,十大影響力企業,幾乎看不到傳統水務公司的影子,都是后來居上的。”傅濤表示,在新的變革之下,環境產業3.0時代即將到來,該時代是真正面向未來的政企關系、企業與政府共贏的關系,環保產業是為政府創造就業、創造利潤、創造GDP的產業,3.0時代的環保產業才是我國環保的未來。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水利水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