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中,水資源“空間均衡”在宏觀上要求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調控水資源空間分配格局,促進水資源配置與經濟社會空間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針對我國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矛盾問題,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部署。水利系統需要進一步轉變工作思路,優化水資源格局,通過“空間均衡”戰略來支撐和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隨后幾年中,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涉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措施。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我國政府推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論是工業還是農業,均有以下特點:
一是通過科學規劃、宏觀調控、產業轉移,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不僅要考慮供給側本身的發展需求,還要考慮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的約束,走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之路。工業需要從生產端入手不斷優化工業要素資源配置,根據環境容量、資源稟賦程度調整產業布局。農業需要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目標,優化調整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和空間布局;引導產能向環境容量大、條件好的地區轉移,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科學合理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
二是通過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優化供給結構。在提質增效、供給結構優化中,應考慮對水資源的消耗,通過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工業需要鼓勵企業技術創新、設備更新、產品出新,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促進新供給和新需求有效對接。農業需要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促進雜糧雜豆、蔬菜瓜果、茶葉蠶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等產業提檔升級。
三是通過化解過剩產能,引導特色優勢產業有序健康發展。一方面,適應新時期發展需求,抓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著力打造一批新興產業;另一方面,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升產品質量,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為了促進經濟社會有序健康發展,必然會考慮到資源環境的約束,因此,無論是打造新興產業還是改造升級傳統產業,都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以達到健康發展的目標。
四是通過全方位、多途徑,遏制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透支,實現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規模高效產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建設現代產業園,推進清潔生產,發展旅游產業,加強科技研發與推廣,開發人力資源,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深化制度改革,完善制度建設等一系列措施,實現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對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對水資源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有新的要求。同時,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還需要考慮與資源分布、環境容量的協調。在這些需求下來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是以往水利工作未曾遇到過的新挑戰。
為了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發展,在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方面,要把節水放在優先發展地位,加快節水技術研發,大規模實施節水工程,實施全民節水計劃,完善節水政策制度、水價形成機制和節水激勵機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擴大有效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健康協調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集中治理水環境突出問題,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新形勢下,水利工作需要以生態水利建設為中心,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為了適應新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水資源調配的要求,需要構建水資源智能化調配決策系統,以實現水資源調配的智能化,使水利工作由傳統水利向智慧水利轉變,包括建設水資源監控體系、開展河湖水系連通工程等。
從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筆者就如何做好水資源“空間均衡”提出以下建議:
做好適應國家空間布局的水資源綜合規劃,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均衡協調發展。近年來,我國先后開展了一系列的空間規劃工作,如國土資源規劃、生態分區、功能區劃等。而目前所執行的水資源規劃還是21世紀初編制的第二次水資源綜合規劃,缺少適應這些空間規劃的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的編制應適應國家空間布局的變化,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均衡發展,強調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從而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水和諧目標。
做好國家層面、流域層面、區域層面、城市層面的河湖水系連通規劃和布局,為水資源空間均衡管控提供工程保障。河湖水系連通是緩解區域性水資源分配不均的重要措施之一,歷史上國內外均有很多成功案例,例如中國歷史上的邗溝、靈渠、鄭國渠工程以及現代的引灤入津工程、引黃入冀工程、引大入秦工程等;國外的如美國中央河谷工程、古埃及尼羅河引水灌溉工程、以色列北水南調工程、澳大利亞雪山工程等。河湖水系連通具有提高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抵御水旱災害、改善水環境狀況三項功能。為了實現水資源均衡管控,需要實施河湖水系連通工程作保障。目前我國部分區域或流域開展過類似的規劃和布局工作,但從國家層面、流域層面、區域層面、城市層面尚未形成多層次、多功能、多形式的水系連通網絡,水資源空間均衡管控工程保障仍不足,亟待做好這方面的規劃和布局工作。
做好節水型社會建設、水生態文明建設、水資源監控體系建設,創新水資源管理機制,為水資源空間均衡管控保駕護航。水資源空間均衡管控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除了工程保障外,還需要有一系列的軟實力建設,需要在以下四方面做好功課:一是堅持“節水優先”原則,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這是水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的“根本”;二是抓好生態環境保護這個發展的基礎,做好水生態文明建設;三是打造水信息獲取渠道和管理平臺,做好水資源監控體系建設;四是推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創新水資源管理機制,完善水資源管理法律法規。
做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具有區域戰略性的水資源空間均衡布局工作。水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資源,是許多地區發展的瓶頸。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水資源利用空間格局必將發生變化。水利工作要以此為抓手,做好水資源空間均衡布局工作。
做好智慧水利建設的前期基礎研究和未來發展規劃,為水資源空間均衡管控提供智能化平臺。水資源空間均衡管控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網絡空間虛擬技術,構建智能化平臺,促進水利工作由傳統水利向智慧水利的轉變,以實現水系統監測自動化、資料數據化、模型定量化、決策智能化、管理信息化、政策制度標準化,構建集“河湖水系連通的物理水網、空間立體信息連接的虛擬水網、供水—用水—排水調配相聯系的調度水網”于一體的水聯網。
(本文作者左其亭系鄭州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水利水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