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是第25屆“世界水日”,也是第30屆“中國水周”的第一天。今年我國紀念“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活動的宣傳主題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長制”。讓受污染的河湖變得清澈,讓斷流的河湖再次流動,河長制,如何帶來河長治?3月21日,水利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介紹。
進展有序:各地明確時間表
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共45203條,總長度達150.85萬公里;常年水面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2865個,湖泊水面總面積7.80萬平方公里……我國江河湖泊之眾多、水系之發達,從這組數據可見一斑。
然而,近年來,孕育文明、滋養生命的江河湖泊卻面臨著河道干涸、污染嚴重、功能退化等一系列問題。為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去年年底,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明確到2018年全面建立河長制。
“為完成任務目標,目前,全國各地都已明確全面建立河長制的時間節點。像北京、天津、江蘇、浙江等已在全省(市)范圍內實施河長制的地區,明確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其他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力爭在2018年6月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水利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李鷹介紹。
時間表已明確,路線圖如何繪制?
據了解,許多省份在推行河長制工作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北京建立全市河湖生態環境檢查通報制度;天津建立監督考核、公眾參與、資金保障等三項工作機制;江蘇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以獎代補”激勵機制;浙江建立河長巡查制度、河長會議制度、河長報告制度和考核獎懲機制;江西出臺聯席會議制度、信息通報制度、工作督辦制度、考核制度……一項項制度的明確,為河長制的全面推進提供了機制保障。
多措并舉:治理成效初顯
“以前看河臟水污,覺得那是水利部門的責任。當上河長后,我和區里簽訂責任狀,責任壓力變成了工作動力。”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張集鎮鎮長許東,現在還多了個河長的身份。作為張集鎮12條鎮管河道的河長,除了每月定期巡河兩次外,平時只要到村里,許東就一定會去分管的河道看看。“只要發現河道內有漂浮物等問題,我打一通電話,快的話幾分鐘,慢的話半小時,村里的河道水管員就過來解決了。”許東告訴記者。
銅山區的河長制建設只是全國河長制推進工作的一個縮影。
“在全國推進河長制的實踐中,各地結合本地河湖管理保護實際,推進‘一河一策’,吉林、江蘇、浙江、福建等14個省區還提出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體系,確保責任到人、有的放矢。”李鷹表示。
工作機制更加完善的同時,全民治水熱潮也正在形成——天津聘請四百余名河道社會監督員;浙江、福建等省探索設立“河道志愿者”“河小二”“河小青”等,充分發揮全社會保護河湖的積極性。
管理手段更加多元化——天津等省(市)推行河湖網格化管理;江蘇利用衛星遙感加強對河湖水域的監測;浙江在錢塘江流域建立了包含河長信息、河道信息、公示牌信息、河長巡查日志、巡查軌跡等內容的信息化管理系統;福建三明、泉州實行“易信曬河”“微信治河”。
治理效果逐漸顯現——實行“河長制”后,天津感官水質異常河道由210.9公里下降到34.18公里,環境衛生不達標河道由53.3公里下降到零,涉河違法違章行為大幅下降;浙江水環境質量持續優化,消滅垃圾河6500公里,消滅黑臭河超過5100公里,基本清除“黑、臭、臟”的感官污染,城鄉環境得到很大改觀。
狠抓督查:健康診斷常態化
管得住、管得好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湖泊,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盡管當前在部分省市,河湖保護的成效已初顯,但要使河長制能長治河,考核監督顯然是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此前,為深入了解河長制的落實情況,水利部曾派出16個督導組赴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今年首次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督導檢查。
“今年是全面推行河長制的關鍵一年,對整改不力、進度滯后的地區,我們會采取通報、約談、掛牌督辦等多種方式,督促其按期完成目標任務。”李鷹說。
“水利部將督促各地建立健全考核問責制度,加強對本行政區域河長考核,并將實行河長制情況納入年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內容。此外,我們正在建立河湖健康綜合評估體系,目前已對13條河流進行了河湖健康診斷,下一步將進一步完善評估指標和方法,使得河湖健康評估工作常態化,以檢驗河長制的實施效果。”水利部水資源司副司長石秋池介紹說。
水利部建設與管理司司長劉偉平表示,今年年底前水利部還將啟動河長制中期評估工作。“評估的內容主要包括工作方案是否到位、組織體系和責任落實是否到位、相關制度措施是否到位,以及監督檢查和考核評估是否到位。”劉偉平強調,監督、評估、考核、責任追究必須到位,如果沒有達到規定的目標、沒有履行好職責,一定會被追責。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水利水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