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污染是要花大代價去清理,就像久病纏身的痼疾。讓我們了解一下國外河流是如何去治理,又花費了多大的代價。
英國泰晤士河 水環境問題分析 泰晤士河全長402公里,流經倫敦市區,是英國的母親河。19世紀以來,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河流兩岸人口激增,大量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排入河,沿岸垃圾隨意堆放。1858年,倫敦發生“大惡臭”事件,政府開始治理河流污染。 治理思路及措施 通過立法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20世紀60年代初,政府對入河排污做出了嚴格規定,企業廢水必須達標排放,或納入城市污水處理管網。企業必須申請排污許可,并定期進行審核,未經許可不得排污。定期檢查,起訴、處罰違法違規排放等行為。 修建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 1859年,倫敦啟動污水管網建設,在南北兩岸共修建七條支線管網并接入排污干渠,減輕了主城區河流污染,但并未進行處理,只是將污水轉移到海洋。19世紀末以來,倫敦市建設了數百座小型污水處理廠,并最終合并為幾座大型污水處理廠。1955年到1980年,流域污染物排污總量減少約90%,河水溶解氧濃度提升約10%。 從分散管理到綜合管理 自1955年起,逐步實施流域水資源水環境綜合管理。1963頒布了《水資源法》,成立了河流管理局,實施取用水許可制度,統一水資源配置。1973年《水資源法》修訂后,全流域200多個涉水管理單位合并成泰晤士河水務管理局,統一管理水處理、水產養殖、灌溉、畜牧、航運、防洪等工作,形成流域綜合管理模式。1989年,隨著公共事業民營化改革,水務局轉變為泰晤士河水務公司,承擔供水、排水職能,不再承擔防洪、排澇和污染控制職能;政府建立了專業化的監管體系,負責財務、水質監管等,實現了經營者和監管者的分離。 加大新技術的研究與利用 早期的污水處理廠主要采用沉淀、消毒工藝,處理效果不明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研發采用了活性污泥法處理工藝,并對尾水進行深度處理,出水生化需氧量為5-10毫克/升,處理效果顯著,成為水質改善的根本原因之一。泰晤士水務公司近20%的員工從事研究工作,為治理技術研發、水環境容量確定等提供了技術支持。 充分利用市場機制 泰晤士河水務公司經濟獨立、自主權較大,其引入市場機制,向排污者收取排污費,并發展沿河旅游娛樂業,多渠道籌措資金。僅1987—1988年,總收入就高達6億英鎊,其中日常支出4億英鎊,上交盈利2億英鎊,既解決了資金短缺難題,又促進了社會發展。 治理效果 泰晤士河水質逐步改善,20世紀70年代,重新出現魚類并逐年增加;80年代后期,無脊椎動物達到350多種,魚類達到100多種,包括鮭魚、鱒魚、三文魚等名貴魚種。目前,泰晤士河水質完全恢復到了工業化前的狀態。 德國埃姆舍河 水環境問題分析 埃姆舍河全長約70公里,位于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魯爾工業區,是萊茵河的一條支流;其流域面積865平方公里,流域內約有230萬人,是歐洲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該流域煤炭開采量大,導致地面沉降,致使河床遭到嚴重破壞,出現河流改道、堵塞甚至河水倒流的情況。19世紀下半葉起,魯爾工業區的大量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河水遭受嚴重污染,曾是歐洲最臟的河流之一。 治理思路及措施 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流域內城市歷史悠久,排水管網基本實行雨污合流。因此,一方面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將城市污水和重度污染的河水輸送至兩家大型污水處理廠凈化處理,減少污染直排現象。另一方面建設雨水處理設施,單獨處理初期雨水。此外,還建設了大量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人工濕地以及雨水凈化廠,全面削減入河污染物總量。 采取“污水電梯”、綠色堤岸、河道治理等措施修復河道 “污水電梯”是指在地下45米深處建設提升泵站,把河床內歷史積存的大量垃圾及濃稠污水送到地表,分別進行處理處置。綠色堤岸是指在河道兩邊種植大量綠植并設置防護帶,既改善河流水質又改善河道景觀。河道治理是指配合景觀與污水處理效果,拓寬、加固清理好的河床,并在兩岸設置雨水、洪水蓄滯池。 統籌管理水環境水資源 為加強河流治污工作,當地政府、煤礦和工業界代表,于1899年成立了德國第一個流域管理機構,即“埃姆舍河治理協會”,獨立調配水資源,統籌管理排水、污水處理及相關水質,專職負責干流及支流的污染治理。治理資金60%來源于各級政府收取的污水處理費,40%由煤礦和其他企業承擔。 河流治理工程預算為45億歐元,已實施了部分工程,預計還需要十幾年的時間才能完工。目前,流經多特蒙德市區的區域已恢復了自然狀態。
德國埃姆舍河
治理效果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水利水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