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極端缺水的島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居世界倒數第二位,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用水主要靠儲存雨水和從鄰國馬來西亞進口淡水。新加坡政府歷來對水資源戰略十分重視,雨水收集、淡水進口、海水淡化和污水再利用,是其水資源戰略的重點。
目前,在新加坡有一種被稱為“新水”的高純度再生水,這是一種使用處理后的廢水作為輸入水源,再進行深度加工處理、凈化后的生成水。2003年,新加坡開始進行再生水“新水”的生產和使用。十多年來,“新水”的使用量已經超過了該國用水總量的30%,逐漸成為新加坡的第三“國家級水資源”。為了從長遠的角度達到供水的自給自足,新加坡政府決定進一步擴大“新水”的生產能力,力爭到2060年“新水”能滿足該國55%的用水需求。
“新水”工廠
新加坡的公用事業局(PUB)負責該國的水事務,從20世紀70年代就探討廢水處理后的再利用問題,希望能從處理后的廢水中生產飲用水,以緩解供水緊張局面。然而,由于各種擔心,對于是否使用再生水,公用事業局曾經猶豫不決,直到2000年初,當必要的水處理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再生水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時,公用事業局才決定將“新水”列為飲用水的可替代水源。目前,新加坡有4個大型的“新水”生產工廠,每天能夠生產“新水”50萬立方米。
新加坡最初的兩個“新水”工廠始建于2003年,位于新加坡的勿洛和可蘭基,這兩個工廠的設計“新水”生產能力都是每天8萬立方米。在勿洛的“新水”生產工廠,公用事業局在該工廠附近建設了一個“新水”展示中心,主要是向公眾普及“新水”知識,增加人們使用“新水”的信心。新加坡的另外兩個大型“新水”工廠分別在烏魯班丹和樟宜,與早期的工廠運作方式不同,這兩個工廠采用公私合營的方式運作。這意味著,公用事業局脫離具體的工廠建設和運作,而委托私有公司進行“新水”的設計、建設、生產和運作,公用事業局只負責管理,大大地優化了“新水”的資源配置。新加坡“新水”的價格比較低廉,比自來水還便宜。
凈化過程
新加坡的“新水”由處理后的廢水進一步凈化而來,使用先進的膜技術和紫外線技術,使水達到清潔、干凈和能夠飲用的目的。“新水”的生產包括:微過濾--從處理后的廢水中過濾固體和顆粒物;反滲透膜過濾--使用半穿透功能的滲透膜過濾污染物微粒,例如細菌、病毒和重金屬,還有一些無機鹽等;紫外線消毒--確保“新水”的安全和純凈,不能存在任何有活性的有機物。為了提高“新水”的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新加坡的公用事業局一直致力于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使用,例如污水處理再利用中的反滲透膜技術,能夠增加“新水”的產出量,降低“新水”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
“新水”使用
在新加坡,雖然“新水”的生產,達到了能夠放心飲用的程度,但是,目前,“新水”仍然主要應用于工業領域,例如制造業、電子產業和發電行業等,以及各種冷卻用水,例如建筑物的空調用水等。在干旱季節,可以將一小部分的“新水”注入水庫,與水庫的水進行混合,從而達到天然凈化的效果,新加坡用這種方式大約能彌補2.5%的用水不足。
新加坡“新水”的問世,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驚喜,令新加坡人萬分自豪,當地媒體宣稱:“‘新水’是新加坡人生存的里程碑”。
畢竟“新水”是從廢水中回收提取得到的,要作為飲用水,公眾難免心存疑慮,為了讓公眾更多地了解“新水”,接受“新水”,從2003年2月份開始,新加坡啟動了新水的推廣活動,約占全部飲用水1%的“新水”被注入蓄水池,和天然水混合送往自來水廠,經過進一步處理成為飲用水。新加坡的公用事業局組織多種與公眾的溝通和交流互動活動,新聞媒體也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大力宣傳推廣“新水”,新加坡的領導也是走在了“新水”宣傳的最前列,主動申請作為“新水”的形象代言人,以表示政府對“新水”事業的認可和支持,使用吸引人的外包裝讓人們品嘗“新水”,建設“新水”參展中心對公眾進行宣傳教育等。
“新水”的開發成功,給新加坡帶來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首先是節約了工業用水,其次是節約了居民的生活成本,“新水”的生產成本是海水淡化的一半,價格比自來水還要便宜,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其生產成本還要下降,最為重要的是,“新水”的誕生,使新加坡在污水治理領域走在世界的前列,成為國際水行業公認的以科技創新解決水資源困境的成功實踐者。
來源:黃河報·黃河網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水利水務網